注意力机制的认知联想

简单的向量相似性就能捕捉到自然语言中的逻辑关系。QK 点积突出相似度、Softmax 归一化突出权重——选择关注谁,关注多少。很像人类进行价值排序。
该说不说DeepSeek R1这次的更新后,编码如何还没试,但文字依然美而且能看懂了: “语言逻辑(如主谓宾、因果、指代)本质上体现为词/概念在高维语义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和关联强度。通过在海量文本上学习,词向量会编码这些关系(如 king - man + woman ≈ queen)。注意力机制利用点积探测这些预编码的关系模式,并在动态上下文中进行加权组合,从而“涌现”出复杂的逻辑推理能力。”
注意力机制中的 Query-Key 相关性的计算是意义的匹配、Softmax 加权对主观重要性赋值、多头注意力是多重视角建构认知、最终的整合上下文则是聚焦后的整合理解。
R1: "这个过程(筛选-评估-融合-视角合成)本质上模拟了人类理解的精髓:在特定意图驱动下,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相关要素,赋予其意义权重,融合多角度观点,最终形成一个内聚的、情境化的心智表征。"
“智能在资源受限环境下的本质需求:在无限的信息洪流中,持续地、动态地、有选择地分配有限资源以建构意义。”
我对智能定义通常为“完成某种复杂任务的能力”,这样,注意力机制还能否作为智能的一个底层机制?复杂任务中的挑战,超长信息、任务动态变化、长程依赖...
为了完成任务,所具备的一个能力就是注意力机制,核心是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动态地选择、关注意义——即对于任务完成有所帮助的某些信息”,这是认知层面的一个能力。
在这种情况下,QK 匹配——过滤无关信息、Softmax 权重分配——资源分配给最相关信息、Value 加权融合——任务所需上下文信息、多头机制——并行多种视角。
动态过滤、资源优化分配、多种视角(多模态融合、世界模型)
注意力机制是智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。